古代為什么要有太監(jiān)?說起這個問題相信大家也是比較好奇的,畢竟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太監(jiān)的出現(xiàn)頻率還是挺高的。那么,通過本文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代為什么要有太監(jiān)。
關于太監(jiān)的起源,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據(jù)專家考證,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歷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封建帝王是世襲的,皇帝唯恐他人篡奪自己的皇位。
一般情況下,皇帝猜忌朝廷的文武外官,總防著他們有外心:但卻認為朝夕侍候在自己身邊百依百順、出身低下而又沒有后代的內(nèi)官員可靠。
古代的一些奴隸主和君王、貴族,為了使自己的妻妾們對他保持貞節(jié),不準她們和一般男子接觸,但后宮又需要男子服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閹人,即中國所稱的太監(jiān)。
封建帝王是絕對不能容忍他的后妃有出軌行為的,而后宮有很多工作是女性無法完成的(體力差異),所以宦官成了必須的后宮成員。
據(jù)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這是由于在皇宮內(nèi)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fā)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nèi)當差。
成年男性閹割,在理論上處理得當不會危及生命,清朝的宦官大體上是兒童青少年時期閹割的,分為兩類:天閹和后閹,天閹又分為先天發(fā)育不全和自己閹割(比如安德海)兩種。天閹的如果想進宮就報當?shù)毓俑俑鸵M職的送到皇宮,叫供奉"天嗣"。
太監(jiān)也稱宦官,中國古代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nèi)官、內(nèi)臣、內(nèi)侍、內(nèi)監(jiān)等。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jiān),少監(jiān)。后宦官亦通稱為太監(jiān)。
關于太監(jiān)起源的時代,無法準確確定,但據(jù)傳是亞述的一位美麗賢妃所創(chuàng),而東方則是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形成時期就開始了,這個時期大致都是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
被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曾說過,在公元前6世紀時,波斯已有此風俗習慣,波斯人認為太監(jiān)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賴,同時對太監(jiān)的忠誠大加贊揚。
由于太監(jiān)的廣泛使用,需求量很大,古希臘人就誘騙或強迫一些長得清秀的男少年,將他們閹割后加以販賣。根據(jù)希羅多德的說法、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的古都亞非沙斯。
也就是圣經(jīng)上所稱的那披索及利吉亞的首都沙魯?shù)滤沟鹊?,將閹人高價賣給波斯人,所以沙魯?shù)滤挂猿霎a(chǎn)閹人而著名。在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對閹人都大量使用,從甲骨文考證,中國古代對閹人的使用在殷商時代已出現(xiàn)了。
閹割是十分殘忍、危險和不人道的。古埃及的閹割手術都是由僧侶執(zhí)行,閹割的死亡率達60%;但據(jù)傳印度的閹割手術則較為進步,死亡率不高。
古代使用閹人是為了對女性實行性壓迫和性禁錮而以摧殘一部分男性為手段,但是有時效果也適得其反,幾乎在歷代的皇宮之中,都有比平民百姓中嚴重得多的淫亂丑聞。
從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也可以曲折地看出阿拉伯各國的宮廷穢聞。在中國的史書上,對“宦寺宣淫”、“宦寺亂政”的記載也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