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么在烏江拔劍自刎?霸王別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還未忘記,楚霸王最后自刎身亡的故事也是令人非常遺憾的。那么,通過本文讓我們一起看看項羽為什么在烏江拔劍自刎。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后,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
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劍自刎而死。
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犊ぐ?,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后世關于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于此。
自古以來人們對楚霸王項羽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人杰,鬼雄”,也有人稱他為“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我則稱他為“‘近古以來未嘗有’的武夫”。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zhàn),叱咤風云,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
這樣一個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后,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
項羽一生中最著名的戰(zhàn)役有3個:巨鹿之戰(zhàn)、彭城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
巨鹿之戰(zhàn),原本是秦、趙之間的戰(zhàn)斗,對于項羽來講,是一個救援戰(zhàn)。秦朝末期,名將王離、章邯、涉間等人率秦軍40萬,攻打趙王歇,趙王抵抗不力,于是向楚國求援。
年輕氣盛的項羽,秉著為父親項梁報仇的心,主動請纓,率楚軍5萬兵力去解巨鹿之圍。最終,項羽率軍破壺沉舟,懷著決一死戰(zhàn)的心,大敗秦軍主力,并收降了章邯,秦朝失去了戰(zhàn)斗力,秦朝名存實亡。
項羽,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zhàn)將,千古幾乎無人能出其二,作為一位軍事天才,韓信、岳飛之輩不能與其比肩。三國曹操手下名相郭嘉評價:“昔項籍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
項羽,實際只活到了31歲。他祖上世代為楚國名將,如項梁、項燕等,為楚國均立下悍馬功勞。項羽年少時,就歲叔父項梁反秦。
此間,項羽得到了很好的歷練與戰(zhàn)場經驗,并在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嶄露頭角。項羽驍勇善戰(zhàn),一生經歷大大小小戰(zhàn)爭70多場,幾乎沒有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