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打仗,兩軍對壘之后通常都不是立刻開始廝殺,而是各派武將出陣“單挑”,贏了的士氣大漲,輸了的士氣滑落。我們好奇,為啥古代人打仗,非要來這么一出?
我們看過很多演義小說,比如《三國演義》《說岳全傳》,還有《隋唐演義》《東周列國》什么的,里面對打仗的描寫,都是兩軍列隊于曠野,中間有很寬闊的距離,然后其中一方將軍出陣,躍馬揚槍,高聲叫罵。另一邊坐不住了,一將挺刀而出,驅(qū)馬殺奔過來。然后兩邊士兵當啦啦隊,擂鼓助威,大聲吆喝。
倘若這場大戰(zhàn),戰(zhàn)不數(shù)合,一方將領(lǐng)就被挑落馬下,那這一方更厲害的將領(lǐng)肯定不會服氣,一定要上前報仇雪恨。如此數(shù)個回合,當某一方所有將領(lǐng)都被打得趴下,再不敢出戰(zhàn)的時候,另一方主帥令旗一舉,率軍乘勝掩殺過來,往往這場戰(zhàn)一開始就決定了勝負,鮮有逆轉(zhuǎn)的情況。
假如你是屬于先鋒官之類的,相對來說,側(cè)重點就是個人勇武,你會發(fā)現(xiàn),歷代軍隊先鋒官一般都是勇冠三軍的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除了說明蜀國將才青黃不接外,更說明先鋒官的勇武是多么的重要。因為廖化本身就是以勇武著稱,只不過相對于那些三國牛人,是差距太大。
而且手下會有副先鋒之類能夠在自己缺席之后控制部隊,這條件下應該會接受單挑,先鋒的作用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及探知敵軍行蹤,也是一支部隊的箭頭,說到底,就是個探路的,兵力不會很多,但是卻是最先碰到敵人,最容易碰上敵人先鋒遭遇戰(zhàn)的,士卒數(shù)量不多,武將的個人勇武作用更大,同時也是最容易吃掉對方先鋒!
所以先鋒官的個人勇武是硬指標。如果不接受敵人單挑,那么對己方士氣是很大的打擊,畢竟古代士卒文化水平不高,心中沒那么多道道,也想不到那么多道道,勇冠三軍的將官都不敢單挑,就是懦弱,怕死,將是兵的膽,將怯則兵慌,那么被吃掉的就是自己了。
一但能吃了對方先鋒,等于弄瞎了對方的眼睛,那么自己就能處于主動狀態(tài),這是實打?qū)嵉氖坠?。首功有多吸引?主將一說這個職位,手下大將一個個打了雞血一樣!單挑是能夠最快打擊對方士氣的辦法。也是最后能夠吃掉對方先鋒的最大保證。所以這時候?qū)Ψ揭獑翁?,那是絕對要答應。
假如你是三軍主將,那就另外計算,一般軍隊的三軍主將,都是文人居多,因為三軍主將本身的防護夠好,而且側(cè)重點是謀略,上天是很公平的,武力高的,一般謀略不行,謀略高的,武力一般不高,文武雙全并且都屬頂尖的畢竟不多,而且三軍主將本身的地位無可代替。
即使代替都得皇帝親自委派,一旦出了什么事,三軍將群雄無首,兵敗也就如山倒了。即使你是文武雙全,但是三軍性命系于一身,你不可能冒這個險來單挑,而且對方主將也不會這么傻。
反過來說,即使先鋒陣亡甚至整個被吃掉,三軍主將則可以根據(jù)戰(zhàn)場形勢,重新委派先鋒并組建先鋒部隊。而且對整體部隊的損失也是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