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天一般人們經(jīng)常說冬月和臘月,尤其是到了比較冷的時候,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冬月和臘月是哪兩個月,也不知道這兩個月為什么這么稱呼,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冬月就是農(nóng)歷十一月
臘月就是農(nóng)歷十二月
一年中十二個月的別稱統(tǒng)計: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
四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十一月:冬月、幸月、暢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蠟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
陰歷十二月為什么又被稱為是臘月?
農(nóng)歷十二月,也就是傳統(tǒng)民間俗稱的“臘月”。那么,農(nóng)歷十二月為何又叫“臘月”呢?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后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傳統(tǒng)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于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下令制定歷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關于臘祭即臘日節(jié)的時間,自周代以來歷朝都在十二月固定不變。至于在十二月份的哪一天,秦以前的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漢以后,歷朝各個皇帝依據(jù)五行相生理論,有的定在臘月的某個辰日,有的定在戌日,不盡相同。
南北朝時梁的開國之君梁武帝,把臘日節(jié)定在十二月初八,這與他的篤信佛教有關,因為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誠心合二為一同時祭祖祭神祭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