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螭吻和鰲魚,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一種東西,也有人認為不是,那么具體是什么樣的呢?螭龍又是什么東西?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后逐漸演變?yōu)槊鞒院蟮捏の恰?span style="display:none">kue影風網(wǎng)
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xiàn)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筑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喜歡東張西望,經(jīng)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筑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
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qū)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起初并不是龍形的。
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到清朝以后龍形的鴟吻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著一柄寶劍,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
據(jù)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筑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qū)兇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筑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zhèn)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并以一劍以固定之。
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著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
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zhí)卣鞫嘁恍械聂~特征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于此。后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shù)多以此為題材。
而鰲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云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游大海嬉戲。
鰲魚的傳說主要有三個方向:
1、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即概述中的文段
2、龍生九子的螭吻
3、《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記載: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一曰鰕(音蝦)。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鰲,繁體寫作“鰲”,從龜部,說明這東西是烏龜類的?!掇o?!罚?ldquo;傳說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但是鰲魚和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中國神話中的動物,這點要注意。
《封神演義》只見烏云仙把頭搖了一搖,化作一個金須鰲魚,剪尾搖頭,上了釣竿。童子上前,按住了烏云仙的頭,將身騎上鰲魚背上,徑往西方八德池中受享極樂之福去了。正是:八德池中閑戲耍,金蓮為伴任逍遙。
所以,螭吻和鰲魚之間是有那么一點點的關(guān)系,有人就說了,那螭吻螭龍是不是也是同種東西?都“姓”螭啊,是不是親戚?
其實不是的,螭龍是龍,螭吻是魚。本體就不一樣。
螭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龍。螭龍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于是蛟龍赤螭。”顏師古注:“文穎曰:‘龍子為螭。’張揖曰:‘赤螭,雌龍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廣雅》云:“有角曰虬,無角曰螭。”
關(guān)于螭龍有兩種說法:一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的來源之一。也稱蚩尾,是一種海獸,漢武帝時有人進言,說螭龍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議置于房頂上以避火災。
二說是龍九子中的二子,古書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形體似獸)根據(jù)以上的說法,螭龍的原形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壁虎。
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虬龍,無角的叫螭。其中“無角的”便是螭龍。漢代的玉器雕刻已出現(xiàn)利用玉髓的巧雕,懸掛時可以達到左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