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問題都有一些隱晦的說法,而磨鏡子其實自古就有之,是對一些行為的代指,那么,磨鏡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磨鏡是古代女同性戀之間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女同性戀多稱為“磨鏡”,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由于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jié)構(gòu),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而在廝磨,故稱“磨鏡”。從古代形形色色的同性戀看來,其原因和表現(xiàn)是十分復雜的。許多王公貴族、達商富賈的同性戀,大部分算不上什么“戀”,而是一種淫亂,他們對異性玩弄膩了,就去玩弄同性;有一些人的同性戀,是天性;而多數(shù)人的同性戀,則出自一些心理的變化、民俗與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是真正的“戀”,是一種生活方式。
民國時期,西方的性學詞匯逐漸流行,但指稱女子之間性關(guān)系的通常用語不是“同性戀”,而是“磨鏡子”。磨鏡子一說來自于古時候磨鏡的方法——即用一面滑銅鏡打磨另一面銅鏡,兩個鏡面上均光滑而無凸起。
曾經(jīng)交往過一個朋友,她就是一個Les,她告訴過我:“每個人都有愛上同性的可能,只是看你有沒有遇見這個人罷了?!蔽耶敃r感覺不可思議。因為她的緣故,我對同性戀圈子有了一些接觸和了解,知道汕頭這個圈子的人有一定數(shù)量,不過,也知道他們走得很艱難,家庭的壓力,外界的眼光,這些都是他們無法承受之重,因此,也很少有人能走到最后的。我還了解到,這些人中,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的,也有一些純粹是趕時髦、扮酷。
要說磨鏡,先說鏡子。中國銅鏡歷史可分為起始期(齊家文化與商周),流行期(春秋戰(zhàn)國),鼎盛(漢代),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繁榮(隋唐), 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shù)、藝術(shù)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zhàn)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fā)展時期。
銅在鑄冶初期是非常昂貴的材料,鏡子不是維持生活所必需的,故鑄造的數(shù)量非常少。戰(zhàn)國以后鐵兵器出現(xiàn)并取代銅兵器,有多余的銅材可以用來鑄鏡,數(shù)量就多 起來了。大的銅鏡要放在木質(zhì)鏡架上使用,在明清兩代的仕女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鏡梳妝的曖昧場景。小型的鏡子可供美眉隨身攜帶。我在一藏友那里看到一枚唐代 的微型銅鏡,造型為一片楓葉,直徑不超過4厘米,設(shè)計思想和時尚精神遠超LV,令人嘆為觀止。
銅鏡藝術(shù)至聶隱娘所處的大唐盛世,在工藝上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國力強盛,市場繁榮,貴族與民眾對它的要求不斷提高,作坊也舍得用料,鏡面厚,邊 緣厚,輪廓造型上打破了前朝的舊格式,出現(xiàn)了八棱、八弧、四方委角等花式,背面圖案常通過深浮雕、局部透雕、金銀平脫、羅鈿鑲嵌、捶金銀、彩漆繪嵌等工藝 來表現(xiàn),比如海獸葡萄鏡,看上去就像裱花蛋糕上的奶油,一層層地呈現(xiàn)出土豪感。而且融入了外來文化元素,比如拍鼓弄獅子鏡、騎士玩波羅球鏡、飛天頻伽鏡、 黑昆侖舞鏡等。